我们是我们的山

卡拉巴赫(Karabakh)地处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之间。亚美尼亚人自中世纪起迁居于此,群山深处,浪静风恬。

直至19世纪,卡拉巴赫因战败被并入俄罗斯帝国;而后又由苏联将其部分领土划予当时同属苏联的阿塞拜疆。苏联解体后,当地亚美尼亚人公投决定独立建国。阿塞拜疆出兵,卡拉巴赫在亚美尼亚的支持下顽强抵抗。由此两方开始了持续三十年的战争岁月【1】。

在几个朋友唆使下,我们一道驱车前往战地前线。直到前线的那一刻,我才真正见识了流血漂橹的惨烈。那一片本应种满向日葵的田野现在却只能是一片乱葬岗,逃难的人们用仅有的几抔黄土和碎石撒在亲人身上,以示入殓。

而踏出的每一步都要格外谨慎,这荒芜的土地里或许还有未曾引爆的地雷,四下是无边的静默,静默又混杂了哀婉和恐惧,在夕阳即将西垂之时,更显苍凉凄切。只有盛夏时节的新蝉还在聒噪,他们是不知恐惧的天使,为这里留下最后一线的生机与希冀。

不知何时从远方走来一位老者,随意的驱赶着三两只牛羊,看得出左腿有些残疾,语言不通,没法得知那是否是战争刻下的痕迹。看到不多见的游人,他慢慢走来,四下为我们指点着爆炸后的断壁残垣,絮叨着什么,可能是美好的回忆,亦或许是对现实的悲惋,但全程不见他脸上有任何涟漪,选择留在这里似乎已经耗尽了他最后的情绪,从此冬雪夏雨不过波澜不惊。

回到城里,已然夜静人稀,楼下一桌热闹的酒席是一位亚美尼亚士兵退役前在与他的朋友们相聚。看到不多见的亚洲面孔,他们很热情的邀我一并坐下,烤肉、沙拉、土豆泥,当然还有自酿酒和伏特加。席间是欢声笑语,除了不时听到“F**k Azerbaijan”,畅快之情丝毫没有因战争而有所减损。不禁感慨,这竟是怎样一个民族,在苦难面前顽强而又乐观,面对未知的未来,却尽是坦诚与豪迈。这富有生命力的豁达,竟也感染了我,一洗一日的阴郁,大快朵颐,活在当下。正如当地人所说:我们,就是我们的山【2】。

注释
  • 注1:截至撰文之日,卡拉巴赫仅被三个非联合国成员国(阿布哈兹、南奥塞梯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共和国)承认。联合国及大多数国家视其部分领土为阿塞拜疆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归亚美尼亚所有。然而,2023 年卡拉巴赫冲突再次爆发,阿塞拜疆重新控制局势,结束了当地的亚美尼亚裔自治。阿尔察赫共和国总统宣布将于 2024 年 1 月 1 日解散所有国家机构,随着大批亚美尼亚人逃往亚美尼亚,卡拉巴赫彻底消失。
  • 注2:我们是我们的山(Мы и наши горы)是由定居俄罗斯的亚美尼亚族人在卡拉巴赫建造的一个纪念碑,纪念碑约三米左右的高度,却是卡拉巴赫为数不多的景点。不知是翻译错误还是刻意而为,这个纪念碑的俄语名字事实应为“我们和我们的山”。但在英文及中文翻译中,均使用了“我们是我们的山”。相比俄语原文,这样的“错误”却更有意蕴,故也未有人提出修正,姑且让我们一起“保守”这个有趣的秘密。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